首页

搜索 繁体
请收藏本站网址:biqu56.com

第115节(1 / 4)

身为奴婢当然不能骂大明皇帝,但可以骂大元的皇帝,故而每回听完还能跟着指桑骂槐地大骂一顿那“元朝的昏君残害忠良”,不论是太监还是宫女,都觉着分外刺激与解气。

宫女听过两回,听得是泪眼婆娑,张首辅可真苦啊!当好官的也跟她们似的,容易没个好下场!故而今日多瞧了两眼,心想,该嘱咐在光禄寺干活的干弟弟上点心,今儿好歹少贪些,给张首辅多舀些肉菜、鸡腿,叫他多补补身子!

如今皇上卧病,李太后又哀戚得跟着病了,这天下不得靠张首辅一人了?多辛苦啊!

因此张居正一口气看完林菱发来的“土地改革”视频,还沉浸其中,沉思着随同僚们走到廊下用午膳时,还不知今儿膳食里添了花样——宫里光禄寺赐下的膳食,内侍们会用食盒装着送到内阁来,每人一份,里头莳艺瓜菜、牛羊猪、鹅鸭鸡等根据时令月份,每月每日都不大一样,而且这厨艺实在不敢恭维。

官员们也都习惯了,光禄寺劣迹斑斑,可不是一时的事!他们连皇上的膳食也不经心,遑论供给大臣们的,一般这食盒里常是酒饭稀薄的,每碟肉不过数两,里头骨头还占了一大半;饭皆生冷,一斤水里只掺一两酒,喝进口里,淡薄无味得和水也没什么分别了。

但无论如何弹劾告状也无用:分拨给光禄寺的钱财皇帝要用,太监要拿,厨役要偷,奈得了他何?不过自打皇上卧病之后,光禄寺的确收敛了一些——毕竟皇上那头的花费少了,便能稍稍余出钱来正经做些饭了。

张居正心里还想着方才看的视频,心不在焉地掀开食盒,却愣了一下:里头粳米饭装得满满的,上头还盖了个硕大的鸡腿,其余蔬菜也盛得冒了尖几乎要满溢出来。

连带着今儿其他用膳的官员也多分了几两肉,都大为惊讶。

光禄寺今儿改性了?

官员们吃起饭来难得那么有劲,还点评了一番,今儿鸡骨头比鸡肉少一些,嗦一嗦还是很有滋味的。

张居正听见了,又好气又好笑,心里默默想道:太医院、光禄寺还有武库司……当年那“京师十可笑”,的确也该抽空管管了,大的要抓,小的也不能这样胡乱放纵着。

但这是断人财路的事儿,做起来要慎重一些。

正如仙迹说起的那土地改革一般,即便是后人也得分批、分人去做的,而且他们花了很长一段时间,在林爷爷的课里,他给后世的改革分了三个阶段:土地革命时期、抗战、建国以后,而每一个阶段都依据当时的形势有所调整,这是张居正最佩服后人那管理员的地方——他真厉害啊,他怎么总能知道在那个时候该做什么,不该做什么呢?

总是能一击必中,不仅治标还治本。

他又想起林爷爷在课上提的那三个问题,最后整堂课也是围绕着这三个问题把土地改革讲了清楚:

第一问:怎么去理解“谁赢得了农民,谁就能赢得中国;谁能够解决土地问题,谁就能赢得农民。”这句话。

当时,张居正也跟着解了一遍这题,他仿佛回到了当年考进士写策论的时候,略微沉吟后提笔写下:“农为邦本,本固邦宁。农兴民安,农敝民裂。”以及“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、治国之要。”两句话。

他认为土地也是一个民本问题,当年太祖皇帝为何能建立大明?一个被逼得造反的农民,这便是一个现成的例子。但是太祖皇帝赢得了天下,却没能解决土地问题……所以现在的大明各处农民起义还是此起彼伏。

就连他的“一条鞭法”,他自个知道,大明已积重难返,他的法子也不过是救世的一时之策,就像是一个人得了严重的风寒,他却不过是开了止咳的方子,虽缓解了病症,却无法根除病灶。

但是林爷爷却说:“伟人说得这句话,其实可以说是对中国命运最精准的把握,也是对中国历史最深刻的洞察,这句话其实也可以说是:江山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江山。”

张居正来不及思考,他本能地先记下这句话,又听见林爷爷十分自然而然地说下去:

【马克思告诉我们:事物是联系、变化、发展的,而不是孤立、片面、静止的。我们的成功是从解决土地问题开始,不断调整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也是我们发展的逻辑线,更是社会发展的生命线!】

如黄钟大吕,张居正只觉脑子都嗡嗡作响——事物是联系的、变化的、发展的……虽是白话,虽听着浅显,但却振聋发聩。

那马克思的话,简直用这样简单的语句道出了万物之规律。

马克思,马克思……张居正夹起鸡腿咬了一口,叹服道:这位马克思又是何人?其言论可谓圣人之言!能将这天下事物都以一言论之的,在张居正心里,唯有孔孟二圣,如今只怕还要加上这位“马子”了!

第二问:为什么改革的总原则是依靠贫农、雇农、团结中农、中立富农,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……

张居正认为,这是为了化解改革的阻力,循序渐进。

但林爷爷说:

【我们把解决土地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